![]() |
![]() |
![]() |
![]() |
如今在城市里听几声犬吠并不稀奇,但每天起床前都能听到公鸡叫的不多。我家楼下一楼那户人家窗前有片小菜园,在菜园一角塔了一个鸡笼,这几天早晨起床前都能听到几遍鸡叫声,比闹铃准时。
很久以前,在人类没有发明闹钟的时候,都是以鸡叫几遍来确定出工或下地干活的时间。小时候看过一部木偶片《半夜鸡叫》,讲的是地主与长工之间阶级斗争的故事,里面有一个叫“周扒皮”的地主,为了让长工多干活,半夜起来学鸡叫,长工们在睡梦中听到鸡叫就起床去下地干活,天长日久长工们对鸡叫声产生怀疑。后来,有一个小长工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告诉了大人们。大人们不甘心受地主压迫,想出了一个对付周扒皮的办法。一天夜里,周扒皮又去鸡窝前学鸡叫,躲在暗处的小长工突然喊了一声“抓贼啊!”早已准备好的长工们纷纷跑过来,也不问青红皂白,对着周扒皮一阵棍棒拳脚。地主婆闻声赶来大喊“别打!别打!那是老东家!”大家故作惊讶地拉起周扒皮,地主婆无奈的扶着满头大包的周扒皮回上屋了,长工们则开心的笑起来……
据说故事中的周扒皮原型叫周春富,是一个待人很宽厚的地主,但在当时的“从地主手里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打击地主,消灭地主阶级的阶级路线”、“彻底平分土地!”的大背景下,东北党政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热潮(简称“土改”)。周家以拥有20多口人,200多亩地为由毫无争议的被扣上了“地主老财”的帽子。在地广人稀的东北农村拥有200多亩地是很常见的,但在当时有钱有地就算“地主”,雇佣穷人干活就算“剥削”,周家费尽心血积攒下的家业,成了被划成“地主阶级”的充分理由。这还不算,还要召开“诉苦大会”(这里不排除有些人是违心的“诉苦”),批斗地主老财(现在还有个网络游戏叫“斗地主”,很流行,可现在的孩子们很少清楚这段历史),这可不是一般的“诉苦”,还要动手打人,以此来证明和地主阶级“划清界线”。可怜已是花甲高龄的“地主老财”周春富和他的婆娘被一次次的戴上高帽游街批斗,在一次批斗中他被“贫下中农”们你一拳我一脚的活活打死(亦有说被人民政府公审后枪毙了),而亲朋们也做鸟兽散。
历史往往是沉重的,不过也有取巧者。
在历史上就有学鸡叫而成功逃生的。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史秦,即将被捕时逃亡,夜半至函谷关。按照当时的规定,晨鸡报晓时才能开关。孟尝君的随从里有善于口技者,遂学鸡叫,把守函谷关的士兵果然被鸡叫声蒙骗,打开了关口,孟尝君等顺利出关。《东周列国志》也有这段描述:至函谷关,夜方半,关门下钥已久。孟尝君虑追者或至,急欲出关。关开闭,俱有常期,人定即闭,鸡鸣始开。孟尝君与宾客咸拥聚关内,心甚惶怕。忽闻鸡鸣声自客队中出。孟尝君怪而视之,乃下客一人,能效鸡声者。于是群鸡尽鸣。关吏以为天且晓,即起验券开关。孟尝君之众,复星驰而去。谓二客曰:“吾之得脱虎口,乃狗盗鸡鸣之力也!”众宾客自愧无功,从此不敢怠慢下坐之客。
这就是“鸡鸣狗盗”这个成语的出处。当时还有人赞曰:明珠弹雀,不如泥丸;白璧疗饥,不如壶餐。狗吠裘得,鸡鸣关启;虽为圣贤,不如彼鄙。细流纳海,累尘成冈;用人惟器,匆陋孟尝。意思是说,要发挥人之才能办大事,虽然“狗盗鸡鸣”说起来不怎么光彩,但很实用,因此不要鄙视孟尝君。
抛开历史,回到现实。如今这城里能听到几声鸡叫,说明人们还是在追忆那种田园式的生活,也就是对生态和谐的一种渴望。这两年在城市规划中,不断融入绿色元素,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人们追求幸福的生活,更希望科学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吞噬自然,固封自己……
就让我们的耳畔多几声鸟语鸡鸣,让我们的眼前充满绿叶鲜花……
因为,人类不是地球唯一的主人!!!
[本文来源:由《星空写作网》整理首发 - http://www.xkxzw.com/webHtml/20130701001857.html ]
首 页 【1】 【2】 尾 页 |
文章评价: | 优秀 0 |
好 0 |
一般 0 |
差 0 |
||||
喜欢 0 |
收藏 0 |
|||||||
![]() | ![]() | ![]() | ![]() |
![]() |
![]() |
请输入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