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为了蜀汉政权,贡献了毕生的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精神名片。诸葛亮曾上书汉主刘禅表白心迹:我“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他说到做到,死后全如其言。陈寿在著《三国志》时对诸葛亮的评价是:“诸葛亮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规,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偿,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偿,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都)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智之良才,管、肖之亚匹也。”对诸葛亮的人格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从马谡失街亭“自贬三级”,更能看出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为严明军纪,挥泪斩马谡以极刑。之后,将此事奏请后主刘禅,说明街亭的失守,自己作为统帅,应负主要的责任。尤其是与自己用人不当、军令约束不严有关。要求后主刘禅将自己降职三级,并将自己的错误向臣下公布。
诸葛亮“自贬三级”难能可贵。可贵之一,敢于承认错误,无情地剥脱自己;可贵之二,不徇私情,执法如山;可贵之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也正是他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
试想,假如诸葛亮不斩马谡,结果会怎样?马谡失街亭,过在马谡,诸葛亮可以不负主要的责任,但他主动承认负有主要的责任,请求降职三级,并昭示臣下,这没有豁达大度的胸怀,是决难做到的。这种善于解剖自己,敢于向自己的错误开刀的精神不正是为官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吗?这是其一。其二,诸葛亮对马谡一向器重信任,两人的交情甚好,加上众将皆为马谡求情,诸葛亮完全可以看在情面上免以死刑或从轻发落,可他不讲情面,铁面无私,扬言“再有说情者,斩!”还是挥泪斩了马谡。没有执法如山的铁面无私之情,也是做不到的。这不正是我们执法人员应有的高风亮节吗?其三,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认为应负主要的责任,理当降三级,这是毫不客气的。他的理由是,己不正又焉能正人?自己身为统帅,不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虽有令而难行。如果没有这种自律的精神,是担当不了重任的,也是不能成大器的。这不正是为官者立身处世、为人师表的风度吗?
对照诸葛亮“自贬三级”,我们有的党员干部是不是差得太远了。诸如有的儿子犯法不与民同罪,有的因为是熟人、亲戚、朋友,犯了法可以从轻或免以处罚,不是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而是以情代法,亵渎法律的神圣。有的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自己却可以随便,想怎么就怎么,不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有的对自己的错误不但不思悔改,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捂捂盖盖,生怕别人知道,靠蒙混过关。这都是为官从政之大忌。做人还是本份点好,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特别是对原则性问题,不管是谁,都一视同仁,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毫不留情,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诸葛亮活着是一面旗帜,倒下是一座丰碑。传说,诸葛亮死后葬于定军时,当地百姓无不失声痛哭,人们念其身前为官为人一身正气,无不爱惜他的坟墓。在当地曾发生过十里八乡百姓捧土为他添坟的动人场面,也有过为了他有一个安静的安息环境,主动放弃生计不去山中采伐的动人故事。因此,诸葛亮墓从未遭到盗掘,且保护得十分完好。诸葛亮墓前的一副对联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对联云:“水咽波声,一江天汉英雄泪;山无樵采,十里定军草木香。”这也可以说是“生前得民心,死后亦钟情”吧!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死又死在前线,葬也葬得简单,但他却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的坟墓历经1700余年,仍然被保护得完好,这是人心所向的见证。而和他的坟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帝王将相,生前享尽荣华,死后又大兴厚葬,但却遭遇“十墓九盗”,落了个暴骨荒野的下场。这让我们明白了留下什么都不如留下人心的道理。诸葛亮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文章来源:星空写作网 - http://www.xkxzw.com/webHtml/20150913145504.html ]
文章评价: | 优秀 0 |
好 0 |
一般 0 |
差 0 |
||||
喜欢 0 |
收藏 0 |
|||||||
![]() | ![]() | ![]() | ![]() |
![]() | 文/小重山 | ![]() | 文/生活神秘者 | |
![]() | 文/生活神秘者 | ![]() | 文/张金楷 | |
![]() | 文/江月匆匆 | ![]() | 文/水墨橙子 | |
![]() | 文/鲁老春 | ![]() | 文/若孤岛 | |
![]() | 文/感叹人生 | ![]() | 文/感叹人生 | |
![]() |
![]() |
请输入验证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