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季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班里同学的数量总是变化,偶有增多,更多的时候是减少的。虽然条件仅限于提供学杂费和精神支持,甚至大学时候仅有精神支持而无财力供给,但农村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并不必城市家长低;农村学生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迫切程度则更甚于城市学生。这种背景下的辍学率上升更耐人寻味。与辍学孩子和家长交流,答案不一而足:学不进去的、地里太忙的、外出打工的、要早早结婚的、上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的…不管什么理由,都隐含着读书无用论的倾向。
宋真宗的《励学篇》鼓舞了古今多少人,不管是农业社会还是商品化社会成功的评价标准总是那么相似和浅显、直接:财产数量和声望大小,所以人的汲汲于富贵则是自然的,且人们在成功和人才之间划了等号。经验告诉我们财产数量和声望大小与受教育程度有相当大的正相关,教育就承担了培养人才的功能。
今天数千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不灵了,知识改变命运的路径越来越窄,读书不能成为成功的显而易见的直接敲门砖的时候,书本便被束之高阁(当然,不排除思想多元时代多样化的成才观,且这是一种进步)。
可是书本或者教育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甚至教育的功能是否为单纯的人才培养?恐怕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应是拥有什么样素质的人才是人才。甚至用贡献(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来衡量人才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人首先是人然后才能是人才,而人类对“人是什么”的永恒追问则是终极话题,我不知道人是什么,但我知道人不是什么。人不是单纯的星球物种,即使是芦苇也是会思考的芦苇,帕斯卡尔认为思考是人的全部的尊严所在。思考使人之为人,思考使人与人区别开来形成自我。知识给人的思想插上了翅膀,思想又丰富了人的知识,人就是在对自身和世界的无尽探索中进化来的。我想这解决了为什么思考、思考什么和怎样思考的问题。
所以教育的本意应该是使人培养并发现自我,这种自我意识表现为思考,即教育培养人的思考精神和思考能力,以形成和完善自我,显然今人对“自我”是没有意识的,大家追逐同一可是又在同一中攀比,在追求个性中丧失个性,在强调自我中淹没自我,让目的沦为手段。教育的功利化只是一个缩影,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所以今人才对一直以来被誉为“天之骄子”的人才犯罪表现出惊讶,因每一年的“最难就业季”而对教育心生失望